最近几天,王健林和王思聪的名字几乎同时霸占热搜。
一个是中国曾经的首富,一个是被称作“国民老公”的富二代,如今双双陷入债务风波,令人无法忽视。
9月底,路人拍到71岁的王健林出现在新疆某项目现场。
他穿着普通短袖,头发稀疏,脸颊凹陷,整个人瘦得脱相。
走路微微驼背,和身旁工作人员站在一起,气色差得不像曾叱咤商界的商业巨头。
几年前,他还在年会上高喊“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”,意气风发;如今却顶着烈日,亲自跑到西北边陲谈项目、拉投资——不是为了扩张,而是为了活下去。
9月28日,“王健林被限高”冲上热搜。
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荒谬:首富怎么可能被限高?
但事实如此。
“限高”即“限制高消费”,法律针对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被执行人。
一旦被限高,不能坐飞机头等舱、高铁商务座,不能住五星级酒店,不能打高尔夫,子女也不能上高收费私立学校。
对普通人影响有限,对常年全球奔波的企业家,等于被掐住咽喉。
触发这次限高的,是一笔1.86亿元的债务未清偿。
不是186亿,是1.86亿。
放在万达动辄数百亿的债务盘子里,这笔钱看似微不足道,却恰恰是这种“小窟窿”最容易引爆信用危机。
高速列车哪怕一颗螺丝松动,也可能脱轨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这场风波不到24小时就结束。
9月29日,限高令被解除。
速度快得令人怀疑是否只是流程性操作。
熟悉法律程序的人分析,这极可能是债权人申请执行后,双方迅速达成临时和解,法院随即撤销措施。
经济学家宋向清评论,这更像是万达债务危机中的一次“阶段性波动”——暴风雨前的闪电,真正的雷尚未落下。
但事情远未结束。
限高虽解,王健林名下仍有4.9亿元股权被冻结。
更严峻的是,他名下42家公司,仅10家处于存续或迁出状态,其余已被吊销或注销。
那个横跨地产、影视、体育、文旅的商业帝国,正在肉眼可见地收缩、瓦解。
万达到底欠了多少钱?
数据触目惊心。
仅2025年,万达集团需偿还的到期债务接近400亿元。
截至第三季度,账上可动用现金缺口达284亿元。
这意味着,即使变卖所有可变现资产,也未必能填平窟窿。
王健林这几年拼命卖资产——2023至2024年,他抛售48座万达广场,这些是万达最核心的优质资产,总价值超500亿元。
按理说,回笼如此巨资应能喘息,现实却是:卖得越多,市场越恐慌,债权人越不信任,融资越难,陷入“越卖越穷”的恶性循环。
万达今日困境,早在十年前就已埋下种子。
房地产黄金期,万达疯狂拿地、建广场、搞文旅城,还进军电影院线、足球俱乐部、甚至好莱坞。
目标明确:打造世界级综合性企业。
但扩张太快,钱从何来?
答案是贷款——大量贷款。
高杠杆在行业上升期可行,一旦风向逆转,立刻崩盘。
2017年是转折点。
国家严控房地产金融风险,银行收紧房企贷款。
万达依赖“借新还旧”的模式瞬间失灵。
资金链断裂,帝国开始摇晃。
王健林被迫壮士断腕:先将77家酒店和13个文旅项目卖给融创与富力,随后几乎清空海外资产。
嘴上说“轻资产转型”,实则拼命保命。
但转型谈何容易?
轻资产本质是收管理费,利润薄、周期长,根本撑不起数百亿债务利息。
而重资产模式已回不去。
两头落空,万达深陷泥潭。
71岁的王健林本该安享晚年,却仍为公司四处奔走。
新疆照片曝光后,网友直呼“心疼”。
“老爷子头发快掉光了,还在拼命,比那些赚了钱就跑路的强太多。”
面对“是否会套现跑路”的质疑,王健林早前明确表态:“我不会走,万达是我的心血,我要和它一起扛过去。”
这话简单,但在当下环境,能坚守承诺的企业家寥寥无几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
王健林焦头烂额之际,儿子王思聪也没让他省心。
同一天,王思聪被列为被执行人,涉及金额1210万元,源于其担任董事长的上海熊猫互娱文化有限公司的合同纠纷。
对普通人,1210万是天文数字;对王思聪,过去或许只是几辆超跑的钱。
但今非昔比,万达自身难保,王健林还能否像六年前那样轻松帮儿子摆平债务?
真不好说。
六年前,王思聪因熊猫直播倒闭欠债,多次被限高。
当时万达家底厚,王健林一句话,钱就到位。
如今,连1.86亿都能触发限高,说明现金流已紧到极限。
再帮儿子还1210万?
恐怕不是不想,而是不能。
讽刺的是,尽管老爹被限高、自己被强制执行,王思聪生活似乎毫无影响。
狗仔近日在新加坡拍到他,在人均消费上万的高档餐厅用餐,身边有美女作陪,谈笑风生,毫无债务压力。
照片一出,网友炸锅:“这日子比我们上班十年还滋润。”
“欠着钱还能全球飞,瘦死的骆驼真比马大。”
也有人替王健林鸣不平:“老爷子在新疆晒脱皮,儿子在新加坡吃龙虾,差距太大。”
当然,也有人替王思聪辩解:他早已与万达财务切割,熊猫互娱是他个人创业项目,亏了该自己扛。
这话有道理。
王思聪未在万达集团任职,投资多用个人资金或融资。
但公众很难将“王思聪”与“王健林的儿子”完全割裂。
只要姓王,就默认有万达撑腰。
万达出事,他的信用必然连带受损。
王思聪的创业路,本身就是万达转型焦虑的缩影。
当年王健林让他搞电竞、做直播、投网红,既为培养接班人,也为押注新经济,寻找第二增长曲线。
可惜,熊猫直播烧掉几十亿,最终倒闭;他投资的多数项目雷声大雨点小。
二代接班不止靠钱,还需战略眼光与执行力。
王思聪有个性、有流量,商业实操能力却尚未成熟。
回看万达危机,实为战略、代际、时代三重夹击。
战略上,扩张过猛,押错赛道;代际上,接班人未成熟,难担大任;时代上,房地产黄金期终结,高杠杆模式彻底失效。
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,将不可一世的商业帝国拖入泥潭。
有人指责:王健林若早收手,不搞文旅城、不买海外资产,或可避免今日。
这话看似合理,但站在当年风口,谁能预知未来?
恒大、融创、碧桂园……多少房企走过同样路径。
万达的问题,实为行业缩影。
只因王健林名气太大,一举一动被放大,显得格外扎眼。
王健林并非全无机会。
万达商管——运营万达广场的业务——一直盈利。
年租金收入超百亿,现金流相对稳定。
正因如此,机构仍在观望,认为万达商管若能独立上市,或可扭转局势。
可惜,上市之路一波三折:从A股转港股,又从港股转A股,折腾数年,至今未成。
市场普遍猜测,债务问题与股权结构复杂,令监管与投资者望而却步。
若上市成功,不仅能融资,还能提升信用评级,缓解债务压力。
若再拖延,资产持续贬值,债权人失去耐心,局面将真正危险。
接下来数月,或是万达最关键窗口期。
但即使上市,400亿债务就能解决?
未必。
至少能争取时间,将“急性病”转为“慢性病”,慢慢调理。
王健林最缺的,就是时间。
说到时间,不得不提他的年龄。
71岁,在中国企业家中属高龄。
任正非79岁仍在华为一线,曹德旺78岁掌舵福耀,但他们的企业相对健康。
王健林面对的,是每天失血的庞大机体。
体力、精力、判断力都在下滑。
再强的意志,也扛不住身体极限。
网友担忧:“老爷子别在项目现场晕倒,那万达就真没人能撑住。”
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。
企业家身体状况直接关系企业稳定。
核心人物一旦出事,债权人可能要求提前还款,供应商停止供货,员工人心涣散,系统瞬间崩盘。
王健林每多坚持一天,对万达都是宝贵缓冲。
尽管危机重重,王健林在公众面前始终维持“硬汉”形象。
他很少诉苦,不卖惨,接受采访只谈解决方案,见地方政府只谈投资计划。
这种态度赢得不少尊重。
网友说:“比起嘴上爱国、背地转移资产的,王健林至少没跑,还在想办法还钱,这就值得点赞。”
中国商业史上从不缺东山再起的故事。
史玉柱欠债2.5亿,靠脑白金翻身;李书福被嘲“汽车疯子”,吉利收购沃尔沃震惊世界。
王健林底子比他们当年厚得多。
只要核心资产、品牌、团队仍在,就有翻盘可能。
前提是,他得熬过这一关。
市场还给不给他时间?
债权人还信不信他?
地方政府还愿不愿支持他?
这三个问题,任何一个答错,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有消息称,万达正与几家地方国资平台接触,探讨资产置换或债转股。
若能引入有实力的国有资本,不仅能缓解债务压力,还能增强市场信心。
在当前环境下,“国资背景”几乎等于安全通行证。
但这类合作往往意味着控制权让渡。
王健林能否接受从“绝对控股”变为“小股东”?
这是大问题。
万达是他一手打造的帝国,交出去等于交出半生心血。
但有时,放手反而是最好的守护。
再说王思聪。
他近日高调现身,或许也是一种策略——通过维持“生活如常”的公众形象,传递“王家未垮”信号,稳定市场情绪。
富二代的消费能力本身就是信用背书。
只是这种做法易引发舆论反弹,被批“不顾父亲辛苦,只顾享乐”。
父子二人处境,像极两个战场:父亲在前线堵枪眼,儿子在后方维士气。
一个在现实挣扎,一个在舆论周旋。
方式不同,目标或许一致——保住王家体面与未来。
但公众耐心有限。
若债务问题迟迟无实质解决,再多“硬汉人设”也会崩塌。
商业世界只认结果,不认情怀。
万达兴衰,是一面镜子,照出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辉煌与幻灭。
靠胆子大、敢借钱、猛扩张就能成功的时代,一去不返。
如今规则已变:稳健、合规、现金流,才是活下去的关键词。
王健林这一代企业家,正经历最痛苦的转型阵痛。
王思聪代表的二代,也在摸索自己的路。
他们不满足守业,想用新思维闯出新天地。
可惜,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。
创业九死一生,更何况在父辈光环与债务阴影下创业。
王健林父子的困境,不只是个人命运起伏,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
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
他们至少还穿着衣服,还在努力游回岸边。
能否成功上岸?
没人能打包票。
但至少,王健林还在新疆烈日下走着,王思聪还在新加坡餐厅里笑着。
只要没倒下,故事就没结束。
生意场上,不到最后一刻,不知结局。
王健林当年能从大连小开发商做到全球知名商业巨头,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。
现在这股劲还在不在?
看他走路的样子,似乎弱了;但看他眼神,或许还燃着。
围观者除了议论,做不了什么。
只能看着这位71岁老人,在悬崖边上,继续走他的钢丝。
风很大,绳子很细,但他没退。
好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